
一方面,因为以往地摊脏乱差的现象影响着城市市容,管理难度大、乱象频发,甚至常常在城市文明建设面前被叫停,地方政府对重启“地摊经济”顾虑重重;另一方面,2020年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出席记者会时,重点表扬了某西部发展地摊的城市:“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而中央文明办更是明确表示,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引导各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保障民生需求、满足群众生活需要,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今年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从而,发展“地摊经济”成为地方政府做好“六稳”“六保”的重要抓手。也即,如何通过科学方法让城市文明建设与地摊烟火气相容,成为各利益相关方需要着重思考予以解决的难题。就此问题,本文基于长三角多地市实地调研情况和195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分别从地摊主管部门、城市居民和地方政府三方尝试给出解答方案。
一、“地摊经济”现存问题
当前“地摊经济”存在摊主经营困难、居民意见大、政府缺位三大突出问题。
摊主经营困难主要与网购冲击和地摊管理部门不适当管理有关。第一,随着网络购物的崛起,摊主们的经营受到严重的冲击,生意萧条,收入微薄。即使有部分摊主尝试使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加强宣传推广,但由于能力有限,收效甚微。还有部分摊主创建微信群聊来发布摊位变动和摆摊时间等动态,但只限于老顾客,无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与经营。盐城一位小吃摊摊主介绍道:“我们在微信上创建了顾客群,里面有一些老顾客,可以进行摆摊时间、地点变动的通知,并且提供30元以上配送的服务。但是关于抖音、淘宝的推广,不知道怎么运营。”第二,部分地区地摊管理部门缺乏地摊经营管理经验,在商品选择、摊位布置、营销、物流、服务等环节还有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调研中发现,部分夜市或集中摆摊地点不注重摊位类型的选择与调整,强制售卖同类型商品的摊位摆放在一起,加重了摊主们的竞争压力和经济压力,同质化竞争使本就生意渐显萧条的摊主们经营困难重重。杭州吴山夜市的饰品摊摊主就很为难:“我是经营饰品的,在我周边的摊主可能就不需要再卖饰品了,否则相对来说利益会降低。但是在这个夜市没有人过问。”
居民意见集中于忧虑地摊质量安全问题和扰民两大块。前者表现为,地摊上的商品种类繁多,进货渠道多样,这使得产品质量具有不确定性。根据调研问卷的反馈,75.13%的居民认为地摊商品缺乏质量保障。尤其是餐饮类商品,69.55%的居民认为具有食品安全隐患。并且由于地摊的流动性较高,81.72%的居民表示在地摊上购物,售后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后者表现为,部分地区的夜市开设和地摊摆放在主干道上,道路两旁有较多居民楼,夜市晚上开放的时间较长,灯光、噪音、环境卫生等问题对居民的干扰明显。部分居民会对此反应剧烈,甚至产生纠纷:55.33%的居民认为地摊的卫生脏乱差,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53.81%的居民表示地摊嘈杂,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
政府的质量管理、交通管理和卫生管理存在缺位现象。首先,在地摊准入门槛较低情况下,质量管理有待加强。这主要是因为,地摊准入没有较严苛的学历、技能等硬性要求。加上餐车一类的摊点,流动性较大,这些因素造成地摊的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于质量管理构成较大的挑战。其次,部分路段交通拥堵不畅,亟需做好城市道路规划。地摊经营者分布在城市人流量相对集中的公共区域,比如商业繁华地段、居民小区、交通网络连接点等。在这些车流、人流相对集中的公共区域摆放地摊,57.36%的居民认为会导致公共道路交通拥堵不畅,不但影响城市文明观感,也存在安全隐患。最后,地摊环境卫生堪忧,亟需加强有序的卫生管理。环境卫生问题是地摊的“顽疾”。伴随着“地摊经济”的火爆,脏乱差再度成为城市治理的棘手问题:大连的夜市一夜之间一片狼藉,夜市成了垃圾场,摊主随意丢弃的废品,顾客随手扔下的竹签,汤汤水水随意地躺在街上;福建的老街油渍沾满地面,黑乎乎的,塑料袋四处飘散,垃圾遍地,商家各自忙碌,无暇顾及;河南信阳夜市,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蚊虫骚扰不知停歇……街道办和社区居委会亟需对地摊的环境卫生问题采取有序的措施进行有效管理。
二、对策建议
(一)地摊管理部门发挥地摊的“三低三高”独特优势并善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地摊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先,发挥“三低三高”独特优势,加强质量管理。“地摊经济”具有“三低三高”特点。“三低”:一是市场准入门槛低,包括租金压力低,不需要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摊主经营费用低;二是失业风险低;三是商品价格低。“三高”:一是人流量高,地摊集市多在人员密集区域;二是流动性高,临时摊点用推车、汽车等就能完成出摊与更换场地;三是自主性高,摊主自己管理自己经营,盈亏自负。这种“三低三高”独特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降低了商户运营成本,增强了消费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消费的不确定性,加剧了政府管理与治理的难度。正是由于这样的独特性,质量危机和产品纠纷问题长久萦绕“地摊经济”。对此,管理人员需要对地摊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进行严格的监查。针对居民较为忧虑的食品安全隐患,地摊管理部门应对餐饮类摊贩落实登记管理制度,记录摊主的姓名、联系方式、经营范围与经营地点等信息,发放餐饮类摊贩登记证,做到产品质量或事故可追责;同时地摊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对餐饮类摊贩的所售商品进行抽样检测,严格把关餐饮类摊贩的产品质量。陕西省2016年就出台了《食品摊贩登记备案制度》和《食品摊贩经营公示卡制度》,并且两项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了食品摊贩的监督管理。
其次,运用互联网力量,缓解摊主经营压力。由于摊主的综合能力不足,无法掌握各个互联网平台的使用方法。当前摊主们大多是被动承受互联网的冲击,仅获得微薄的收入。杭州吴山夜市的饰品摊摊主表示:“我尝试做了几个月的抖音,拍的作品一直都没有火过,直播也没人看。现在的经营基本上属于亏损状态。”为此,在扶持“地摊经济”时应善用互联网的力量。一是,管理部门可以举办培训活动帮助摊主们学习网络手段,减弱网购对地摊的冲击;二是,可以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管理,把资质申请、公告查询、税务申报等各环节集成到手机APP上,方便经营与管理;三是,善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通过数字支付等渠道精准追踪地摊业态,及时排除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四是,打造“智能集市”,以地摊集市为主体,进行统一网络宣传与引流,打造集市的“网红”文化。杭州的武林夜市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手段进行宣传引流。具体做法是,夜市管理部门会定期邀请网红进行直播,并且在抖音、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夜市活动的推送。这样的宣传推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夜市收益。
最后,加快消费模式转型,注重服务消费。互联网时代,网络购物逐渐侵蚀线下有形产品消费。“地摊经济”需要调整自身定位,寻找更优的出路。随着摊主群体逐渐融入年轻人的鲜活力量,“地摊经济”可以更加侧重于服务消费,利用面对面销售的优势,通过独特的服务方式、服务体验等,给予消费者有别于线上消费的体验式消费。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地摊管理部门可以邀请服务管理方面的专家,为摊主们提供相关培训活动,提高摊主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培训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摊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改善消费者体验,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与信任度。
(二)鼓励居民参与地摊治理
居民是地摊商品的直接接触者,也是地摊环境的直观感受者,居民的意见是“地摊经济”治理得以调整、改善的重要财富。居民不仅是地摊商品与服务的消费者,也应该参与“地摊经济”的协同治理。比如,在消费的过程中,居民可以向摊主提出建议或意见,帮助摊主改善经营管理。对于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乃至纠纷,居民可以主动向街道或社区管理部门反映,发挥居民协同治理的作用。为此,地摊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需要尊重和重视居民的相关意见,进而促进“地摊经济”向好、向优发展。街道、社区可开放用于“地摊经济”管理的举报投诉电话和网上举报平台,并通过采取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居民在发现地摊产品质量低劣、环境卫生脏乱差、阻碍公共交通等现象时及时检举。形成督促摊主们经营规范和地摊管理部门及时作为的重要力量。
(三)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地摊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有效利用可用空间,做好城市街道规划。发展“地摊经济”,必须因城制宜、因城施策。科学、良好的城市街道设计与管理可以缓解“地摊经济”与城市文明建设之间的冲突,成为城市空间特色、城市活力的一部分。在划分地摊区域之前,需对所涉路段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考量市民的消费需求,结合“地摊经济”在实际运营中需要面对的市场秩序、公共设施、环境卫生、人居环境等问题,做出最大限度符合城市特色、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科学规划。例如,杭州吴山夜市摊位摆放点是一条纵横南北的主干道,每到经营时间都会封锁道路,不了解这一情况的居民发现无法正常通行时,曾与街道办产生冲突。这方面,国内外已经有一些有益的探索。波士顿的策略性广场将未被激活空间(包括消除冗余道路、完成街角、填充斜切路等)改造成一个小“地摊”广场,由特殊的铺地、交通管制桩和边界线等元素构成,在合理城市布局的基础上满足了摊主的经营需求。在我国,一些商业综合体也响应号召,开设露天广场。以南京珠江路金鹰广场为例,将未被利用的场地开设为地摊集市,为摊主们提供摆摊场所,通过良好的空间规划和管理,为街道增添活力。
第二,形成有序管理,加强过程监管。在“地摊经济”的规划进程中,需要在现有地理空间和交通条件下,扩展消费空间,因此需要形成有序管理。政府部门需要做好规划,完善配套机制。一是,规定摆摊时间,包括早市从几点开始、夜市到几点结束等,尽量不打扰周边居民生活和阻碍城市运行。如南京市、南宁市等开辟的早市、夜市临时摊点摊区就限制了经营时间。二是,规范摆摊地点,做好分区管理。例如A区餐饮区、B区服饰区等,便于制定差异化分区管理措施。三是,形成安全管理机制,管理部门可以借鉴防疫积累的宝贵经验,利用网络工具开展个人报备信息工作,明确经营者信息、地摊经营范围、平时活动区域、基本执业资格等。在规划管理之外,还需要配套完善的“地摊经济”治理体系,加强过程监管。街道、社区、城管等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巡查管理,要求经营者遵守“地摊经济”规则,包括主动亮证经营,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安全;摊位产品有序摆放;卫生及时清扫;禁止强买强卖,出售假冒伪劣产品、超规模经营;禁止欺行霸市,破坏市场秩序等。南京市丹凤街夜市的城管每天都会督促摊主们将商品摆放整齐,并且在地面上画上整齐的摊位区域线,每位摊主都有一个固定的位号和摊位经营区域。针对地摊的市场秩序,杭州武林夜市制定了先行赔付机制,每年设立3万元的赔付资金,专门用于在发生小纠纷时做先行赔付,把一些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中。
第三,加快发展新基建,提升消费体验和治理能力。在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可以成立“地摊经济”数字化专项小组,通过大数据提炼消费新趋势,挖掘顾客的消费需求,为摊主们的经营类型选择、服务方式等提供有效指引,缓解摊主们被网络购物冲击的困境,同时给予消费者更加满意的消费体验。新基建也有利于社会治理数字化。摊主经营信息线上登记、消费者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反馈、地摊管理部门线上接收消费者反馈和摊主诉求……“地摊经济”的治理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趋势,采取数字化治理,有助于城市治理现代化,最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例如,鹰云智能及阿里云助力重庆解放碑、西安大唐不夜城、合肥淮河路步行街等实现智慧商圈数字化技术合作,推进地摊的数字化治理。
版权声明: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本研究院所有内容或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对于不遵守本声明和其他侵权违法行为,本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